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学习导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导读 > 正文
学习《摆脱贫困》的感受和体会
2015-05-08 11:31   admin

王绍据

(根据录音整理)

编者按 5月27日下午,为深入展开学习《摆脱贫困》一书,我校特邀请原宁德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闽东日报总编辑、教授级正高记者王绍据前来我校,为青年学生做学习《摆脱贫困》的感受和体会报告。王绍据总编辑围绕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这一题材,跟同学们分享交流了“3+1”的关系:习近平同志与《摆脱贫困》一书的关系;宁德地区与《摆脱贫困》的关系;当今社会与《摆脱贫困》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和《闽东日报》的关系。通过王绍据总编辑对这四个关系的解读,为进一步学习《摆脱贫困》、从《摆脱贫困》里汲取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起了指导作用。

王绍据:尊敬的师院党委领导,尊敬的各位教授,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气候宜人的羊年夏天,在这风光迷人的鳌江岸边,在这美丽迷人的师院校园,我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与我们老师和同学们见面、交流,我仿佛像是做了一个梦。我想在这里做个梦,因为少年的时候,我想做的梦是能够进入小学的课堂,青年的时候,我想做的梦是能够进入中学的课堂,然而,由于无情的贫穷,把我这两个梦都击毁了。所以说,我没有想到今天居然能够坐在这里——师院的课堂,跟大家在一起。这里,我想首先感谢我们院党委的盛情邀请,尤其小源书记。我今天来也不是讲课,也更不是讲座,而是来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探讨。我前天到师院来听说我们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学习关于《摆脱贫困》这本书,我看你们学的比我好,比我深,我今天来是向大家学习的。今天下午我想说的就是围绕我们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这一题材,讲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就是习近平同志与《摆脱贫困》一书的关系;第二个关系就是宁德地区与摆脱贫困的关系;第三个关系,就是当今社会与《摆脱贫困》的关系。最近互联网不是很流行“+1”嘛,我想再加一个关系,就是习近平同志和《闽东日报》的关系。就讲这个“3+1”的关系。

一、第一个关系就是习近平同志与《摆脱贫困》一书的关系

关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出的这本书,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由来。应该来说没有在宁德当任地委书记,也许这本书就不能写成。正是因为在1988年6月到1990年5月这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我们宁德的工作担任主要领导这么职务上,他通过调研,通过座谈,通过访问,经过方方面面的思考,把他的大会的报告、文章、随笔一点点的搜集起来,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呢,总共二十九篇。他这本书融入了政治,干部,文明方方面面的,为什么突出“摆脱贫困”四个字呢?习近平对贫困的认识和感知是非常深刻的。也源于习近平同志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到梁家河插队劳动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时候他很贫困,他接触的最直接、最现实,他看到了老百姓,看到了农民的贫穷。他本身过了三关——劳动关,跳蚤关,没肉吃的关。结果回到北京去,回到他妈妈那里,拿起来生猪肉就直接吃。当他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右派分子以后,他变成了“黑五类”。家里受了很多苦,他曾经穿过一双他姐姐的鞋,鞋上面有花。当时才十五岁的习近平跟他妈妈说,我不穿。他妈妈说,那怎么办呢?后来用黑墨水把鞋上的花涂掉,变成了黑鞋,才穿出去。这样的成长经历使他更深刻的了解贫困。

他来到这里以后,看到宁德的山山水水,也看到了我们宁德的老百姓的贫穷。所以说,他在宁德这一年零十一个月时间,他基本都在下乡,尤其是我们省定的四个特困乡——福安的范坑,霞浦的北壁,蕉城的洪口,寿宁的下党。尤其是下党,他去了三趟。他对贫困的了解非常非常的深刻,正是因为这样,他这本书才取名《摆脱贫困》。那为什么叫“摆脱贫困”,不叫“消灭贫困”,不讲“根除贫困”呢?正因为他感到宁德不能一下子消灭贫困,你看我们现在三十几年了,还是讲“摆脱”贫困,而不是“根除”、“消灭”贫困,现在很难做到。所以,他就定位为“摆脱贫困”,不是“消灭贫困”、“根除贫困”。所以说,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到了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呢,他就比较认真、细致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他最后还写道,他说“脱贫事业是需要几代人来努力的浩大的工程,我的努力毕竟是时者甚短,功者甚微。”他到了福州当市委书记,省委常委后,他在总结这本书的时候说的已经很明显了,几代人的努力,浩大的工程,不是一两天、一蹴而就的工程。他在这本书里的这个观点非常明显。

三是紧紧围绕着我们宁德的加快脱贫发展的主题,系统性的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这样一个科学的思路。也是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么一种结晶。整本书应该说思想非常深刻,文风也深度亲切。尤其是他这样一段话,我们真的感受很深。就是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方面上落伍了,落伍的原因,历史学家可以慢慢地看出;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核心。”从他这段话体现出的是,我们感受到,那个时候他已经应该说是具备了治国理政的雏形,也由此可以看见为什么现在反腐力度这么大,当时在《摆脱贫困》一书当中就强调反腐是共产党必须要建设的重要方面。特别一些干部在乱建房的问题上狠下决心,尤其哪里有干部乱建房、占地乱盖房的一律予以撤销。可见那个时候多么严重。所以说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这本书29篇中,从分类上来说,属于经济类的就有13篇,可以看出他注重经济发展。经济没有上去,政绩就没办法。比如弱鸟先飞啊,提倡经济大合唱啊,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啊,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六大关系啊,畲族经济更开放一些啊,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业啊,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啊,还有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走一条扩展大农业的路子等等。从政、从干部的管理来说占了10篇,这点也看出他肯定干部的决定因素。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里比如说干部的基本功啊,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啊,从政杂谈啊,秘书工作啊等等,还有人大和团的方方面面占了10篇。那属于文化文明和新闻类的就3篇,办好教育的选了1篇,民族团结的占了1篇,共青团占了1篇。这几个方面汇集起来,这本书给我们闽东人民们、给宁德留下了难以忘怀、非常宝贵的精神文明。

尤其我们现在传承的两句话——“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说的不是笨鸟,是弱鸟。我们宁德地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我们落后了。这个“弱鸟”,而不是“笨鸟”,弱鸟必须要先飞,才能赶得上别人,这是一个观点,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富,他在里面说到,“弱鸟可以先飞,致贫可能先富,致贫就是到了极致,但是是否能够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策、优势,在特定的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弱势”,这句话在他的书中阐述的非常的到位。弱鸟怎么才能先飞。我们要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长处,只有把这些发挥出就好了,那我们就能够及格了,致贫可以先富,这是他的一个特点。特别是滴水穿石,这个精神是我们闽东这些年来,这二三十年来,乃至今还是需要做的,他在书里面,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然的现象——滴水,岩石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柔软,它居然可以把岩石滴穿,居然可以把岩石滴到地下一个凹凸,凹陷下去,这是什么力量,他就感受它,只要持之以恒、矢志不移就能够滴水穿石,就这一点的话,当时我们也感到难理解,大家听说习近平同志来担任书记啦,大家是欢呼雀跃,为什么呢,中央领导的儿子到这里当我们的书记,大家觉得他待过国防部的,又在清华大学念过书的,那这样的话,我们有好多优势可以借力它,能让我们宁德更快的发展,或者能带来更多的资金,带来更多的项目。可是呢,这个想法都不现实,我还是慢慢的先通过调查,然后了解,慢慢“滴水穿石”。确实他提出来的这种滴水穿石的思想正是我们闽东人所需要传承的。所以这种滴水穿石的思想呢,到现在也是我们闽东人在传承弘扬的。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关系就是习近平同志和我们这本书的关系。二、那我们宁德地区和《摆脱贫困》又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了解我们宁德,我们很多同学们老师也都是在这里长大的,也有的是外地来到这里的,但多多少少有了解。应该说我们宁德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海洋,尤其海岸线是全省最长的一个市。我们北边是浙江,南边是福州,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的是三沙镇,才126海里;更近的是霞浦的西洋岛与台湾的西引岛只有10海里,这是我们有利的地方。

再一个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宁德的旅游资源在全省来说是为数不多的,有海上仙都太姥山,泰山华山看日出是从山中看到太阳升起,但是我们在太姥山是看到太阳是从海里跳出来。我曾经读过一篇散文,里面写到在太姥山看日出,《人民日报》一登出,好多读者都问太姥山在哪里,他们也想来看日出,看看太阳是怎么从海里跳出来的。特别是在秋天,在十月到十一月之间,早上起来看日出,那个真的是一览无余,非常壮观非常震撼的场面。第二个世界绝景白水洋,被称为“宇宙之谜,天下绝迹。”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去过白水洋的,那真的是几万平米的一个平地,在水上可以搞运动会,水上可以容纳几十万人在那里游泳,全世界也没有啊。再看看我们三都澳,风平浪静,那么一个几十万吨的渔船可以停在那里,不受潮汐的影响,居然有这么好的一个港口。还有更多的景点,比如福安的白云山、最美海岛嵛山岛等等太多了,所以我们的旅游资源数不胜数,非常多。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贫穷?为什么我们宁德会变成福州与温州之间的“黄金断裂带”,就是到这块我们断掉了?这贫困什么原因呢,那当然有过去历史的原因,有国家投资不足的原因,还有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原因。尤其是三都澳,这么好的军港,设为军事基地,不能对外开放。我们闽东人民做了贡献,为国防做了贡献,所以说没办法开发,这样就穷上加穷,成为全国十八个连片的贫困区。我结合到自己,对贫困有切肤之痛。在1984年的时候,当时我在福鼎工作的时候,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新闻科科长,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他们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业突飞猛进,农村形式大好,因而就出现了许多“万元户”“亿元村”“十亿元镇”。此时我们的宣传部门,报纸、电台一边倒,认为现在形式大好,全国都富了,农民没有贫困。

有天,我在跟几个政府公社的同志在办公室聊天,他们反映:“你们搞舆论的人怎么只能一只眼看问题,没有看到现在还有多少贫困的人么?没有看到农民现在有多苦?怎么天天都是好的?”我问道:“哪里苦呢?”他随后说道:“我给你介绍个村,那个村婆媳只有一条裤子穿,穷的衣不遮体。”就这样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第二天就去看。

第二天很早从福鼎县城出发,坐班车到磻溪公社,从公社到赤溪行政村要走30华里的路,再到下山溪自然村还有13华里的山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就这样带着光饼,喝着路边的泉水,到了那里已经11点多。下山溪村是畲族聚集村,又是老区革命纪念村。革命战争时,好多地下交通员就在这里。这个村1984年解放已经35年了,但这里的生活怎么样呢:一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全村望不到一丘水田,唯有祖宗留下斗笠式的小块农地,除了红薯、青菜,什么都不长;全村从解放前的120几人减少到18户、81口人,居住的全是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小孩基本没有鞋穿村里人衣不遮体,一条补了又补的棉裤,竟是一家5口人冬天里谁出门才能穿上的唯一御寒物;家境好一点的吃的是地瓜米饭,差些的便是野菜充饥;村里居然没有一盏电灯,靠的是竹篾点火。当时政策还要交公粮、搞计划生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思考一件事:老区人民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尤其是畲族人,解放这么多年来,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缩小了,这种情况还要征税、计划生育,共产党对得起老百姓么?所以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来拷问自己,把他写成调查报告,作为内参报告给省委领导。

结果这篇文章就写成了,第三天,我就送到我们省里一家报纸,一个处长,看了以后他一直摇头。他说:小王啊,你是党员吗?我说是啊!他说你党员要不要?我说:“为什么不要?”他说:“你写什么材料?这个报告就是给台湾广播电台的一个评论大陆的数据。当时国民党正在叫嚣要反攻大陆,大陆人民正处在水热火深之中!你这个不就是给他们加油打气么?大陆人民没吃没喝怎么反击。你怎么能写这个材料,内参也不行。”

回来那天晚上我一直在反思,反思我自己的贫困。因为我本身是农村出来的!正如开始所讲,我的贫困无情的击碎了我的两个梦想,我连初中都没上过,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留下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妹妹要由我赡养!当我拿到初中二年级的书本的时候没办法再读了!这么艰辛过来的,所以对贫困很了解!

我们是苦过来的人,感受到了老区贫困。所以说我们产生心理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这个材料再向上反映,宁可科长不要,重新当农民,也要把材料反映上去。所以把这个材料直接寄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收到这份材料不是马上刊登,先以内参发给中央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乔石看到以后立即批转给福建省委。福建省委书记兼省长马兴元看到这份材料后,马上拿起笔写了一段话,“解放三十五年了,想不到老区群众还吃不饱穿不暖!我愧对这些父老乡亲。”福建省委办公厅马上传真到县办公室,福鼎县书记看到以后说,我们这有这么困难吗?县委马上组织人去察看,组织农业部门、粮食部门、供销部门、林业等相关部门随同考察,不仅是访问困难群众,更重要的是提出特殊政策,组织者去带上粮票、布票,所以说到这个村子去的话,算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扶贫。所以说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名堂由此而来,由此认定。

那么后面大概再过了十几天以后,这个大家都没想到,我也根本没想到,人民日报居然把这个来信公开了,在1984年的8月24号,人民日报将我的调查报告缩短作为一篇来信反映,题目一字都没有动,叫做《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自行自救,开始致富》,然后发表了一篇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那个时候人民日报很少发评论员文章,就为了这一篇的来信,发了一个评论员文章,那就是像晴天霹雳,震撼九州,那全国响应起来,当时在那一个月中,陆续收到全国二十四个省市的来信,寄物,寄钱。有干部的、有职工的、有解放军的、有老师的、有学生的、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方方面面的都有,有一个青年还自告奋勇来这里帮助改变贫困面貌。紧接着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扶贫活动》这么一个东西,那就中共中央形成了一个正式文件,全国扶贫一直到现在,还在扶贫。

这个扶贫政策出台以来,习近平同志来宁德看到情况之后,他也看到了我们这个情况,也感到很忧心,觉得更应该把摆脱贫困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在宁德期间,凡是贫困的地方他都去看,深入基层,然后寻找如何摆脱贫困的方法和措施,使农民怎么尽快富起来。然后调到福州当市委书记期间,为了帮助宁德地区脱贫,他专程把福州的化工厂和屏南的化工厂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产量产值。

习总书记在今年1月29日,专门做了一个批示,就针对这个村做了一个批示,因为这个批示没有在报刊上公开,我来读一下:“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这段话就是在今年的1月29日做的这段批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就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实现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实现小康,这个口号提出来是向全世界人民公布的,不能打折扣,在座的少数民族同学应该感到欣慰,“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讲得这么具体,这个就是源于畲族村,从这里面引申出来的,全面实现小康,没有少数民族是行不通的,这既是对我们宁德这个村的批示,也是对全国关于这项工作的一项批示。

我们现在宁德的状况,经过三十多年,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担任书记之后他提出的这两个观点是我们闽东的精神财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然后我们就沿着这个精神,发扬这个精神,久久为攻。现在我们扶贫的结果,宁德市还有14.5万人处于贫困之中,这是我们宁德的情况,这是我们宁德与摆脱贫困的关系。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关系。

下面我要讲的是第三个关系,也就是当今社会与摆脱贫困的关系。从全国来看,这些年的扶贫成绩可以说是巨大的,改变也是非常显著的,富裕的状况也是在逐步增加的,应该说是非常可观的。但是从全国状况现在还是令人担忧的。根据李克强总理在接见中外记者的时候表述:“根据世界银行的,按照人均收入给小康水平的生活质量测评,我们中国还有2亿人。”这是李克强总理今年三月份的时候说的。但是这里要是按照国际标准高一点,要是按我国国情说呢,现在还有将近1亿人,这样的话,我们李克强总理就是提出在其中间,从今年开始,每年攻下一千万,这是第三部分的人,贫困的人,要把他们攻下来,要让他们富起来,所以我们全国各地在开始领导干部,挂村的,挂户的,干部都有,包括公务员挂户的,领导干部挂村的,挂镇的,都有责任。按照习近平同志说过的话:“要做到心里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做到四个有。

最后一个关系,就是习近平同志与《闽东日报》的关系。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