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导读
2018-05-16 10:21 林心雨 

1988—1990年习近平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滴水穿石”是他在闽东工作期间提出、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格。通过对习近平在闽东摆脱贫困的实践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深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意蕴,走近习近平的精神世界,感知和学习他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谋求发展的胆略智慧、求真务实的执政艺术、亲民惠民的伦理情怀和儒雅睿智的人格魅力。

一、在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中凝练“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宁德,俗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枕山面海,北接浙江温州,南连省会福州,西邻南平,东望台湾。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宁德地区下辖宁德、古田、屏南、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霞浦9个县,人口274万,属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海岛地区。全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维艰。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1988年5月,习近平从厦门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

当时,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群众生活相当贫困落后。社会事业建设资金投入少、发展步伐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发展滞后,沿海区位优势不突出,边远山区特点鲜明,地理位置偏僻,通讯信息十分闭塞,与外界联系不紧密,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商品生产发展缓慢,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期。1987年,全区生产总值15.46亿元,财政总收入1.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1元。封闭落后的山区农村,面临解决“温饱”的问题。临海朝洋的霞浦、宁德(今蕉城区) 虽然已被列入沿海开放县,却是“穿西装的贫困县”,面临沿海发展的考验。人心思富!人心思变!

  面对宁德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现实,习近平一上任就与地委行署班子成员一道认真思考、精心谋划,极力探寻摆脱宁德贫困落后面貌的发展新路子。他深入全区9个县,还到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这次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了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和干部群众思想状况,初步确立了闽东发展的思路。他认为,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广阔天空里,贫困的闽东是一只“弱鸟”, 但是“弱鸟可以先飞!”习近平同志对闽东的发展充满积极乐观的自信。

弱鸟如何先飞?1988年9月,习近平在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强调,首先要有先飞意识。党员、干部、群众都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这样,既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其次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不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要从区情、区力出发,依托现有城镇的布局,不能脱离现有城镇的生活设施另起炉灶,“重新搞一个开发区。别的地区也许行,在我们闽东则不行。道理很简单,我们没有那么多财力。”最后要丰满羽翼。“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两个轮子怎么转。”闽东穷在“农”上,富也要着眼于“农”。而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必须抓大农业。工业是闽东发展的动力,要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抓住时机上项目,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不可偏废,绝不能为了政绩盲目上项目,这是短期行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到任闽东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第十年,中央作出在全国开展三年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全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的“大气候”,使宁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当时,福州、闽南一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以民办工业和小商品市场著称的“温州模式”,对闽东影响深刻。但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走外向型经济和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闽东缺乏必备的条件和要素。如何选择更加符合宁德发展现状的路子,发展生产、建设宁德?如何让宁德一步一个脚印地摆脱贫困,逐步改变宁德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 地处福州、温州两个经济活跃的开放城市夹缝带的闽东,如何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如何统筹山区和沿海的发展,实现山区和沿海的优势互补?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成为摆在习近平同志和宁德地委领导班子面前异常艰巨的双重任务。

宁德主要是山区,工业基础差,但农业不差,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宁德困(难)而不贫(瘠),依山傍海,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秀,物产资源多样,民俗风情缤纷、文化积淀深厚。宁德丰富的山海资源,是大唱“山海经”、发展大农业的好地方1。习近平同志从 国家“治、整、改”的宏观经济形势中看到闽东发展的新机遇:中央重视农业,对农业的政策倾斜,是大念“山海经”的好时机;缺电和落后的交通是宁德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是抓电和办交通的好时机。抓这些基础建设,既符合治理整顿的精神,也为将来宁德经济的发展腾飞准备必要条件。

当时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一些消极负面思想,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些干部群众“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必要支持,当作恩赐的“摇钱树”;有些同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热衷于搞项目,想顷刻受益,盲目办厂,重复布点,对一些开发性生产的中长期项目和基础工作兴趣不大,信心不足;还有些干部群众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根本,“瞎忙乎”;甚至有些干部群众认为,宁德可以走向国家争取政策、资金、物资、项目方面的捷径。

  针对大家求变但不知如何变的状况,习近平指出:宁德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要树立长远观念,坚持不懈地努力,扎扎实实地工作,做到长中短结合,一方面树立信心,摆脱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贫困意识和依赖救济的思想;一方面要消除一切超越现实的幻想,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幼稚思想、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要时刻记住闽东是贫困地区,充分发扬老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走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

  1988年10月,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 闽东的变化,是“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是不简单的。第一次提出了“滴水穿石”的理念。“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首先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应当看到“建国四十年来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确确实实在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发展不是瞬息巨变,而是滴水穿石,在比较差的条件和国家投资比较少的情况下取得的,是不简单的。”

  宁德基建规模虽然不大,但小中有热,小中有乱。盲目投资,思路不清,急于求成等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发展经济的障碍。因此,当记者问到“我们在采访中感觉到,干部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能上一些大项目,如修铁路,建大港口,办开发区,从根本上一下子改变落后面貌”时,习近平说:“修筑从福州到温州的沿海铁路,开发三都澳五十万吨泊位良港,创办赛岐开发区并发展成中心城市,是我区的三大经济话题。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早日改变面貌,脱贫致富,这种愿望是好的,热情也非常可贵。但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对这三个热门话题我是泼了点冷水。也就是说不能有急躁情绪,不能指望一下子出现奇迹。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当然,对上面提到的大项目,我们也要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将来时机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

  1989年1月,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习近平提出要用“滴水穿石”的韧劲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贫困地区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1989年1月,习近平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又一次阐述了领导者要像接力赛一样,有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的“过山劲”。

  他用“桥与路”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

  他认为领导者要善于“搭桥”,即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不仅对全区经济合理布局,正确指导,提供有效服务。还应注意解决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模糊认识,摆正一些关系。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至于“路”,就是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闽东应当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他说“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有913公里海岸线(2008年测绘数据为1046公里), 300多个岛屿,建国后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国家很少在这里投资,至今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怎么办?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路。”

  “闽东过去靠农业,今后仍然离不开农业的综合发展,发展大农业是闽东坚定不渝的方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路子明确了,下一步的关键是在于反对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我主张敢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树立‘不耻落后,意气风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

  习近平倡导“行动至上”,“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更为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

  1989年2月,习近平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的六个关系》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施政理念,并用“滴水穿石”概括总结闽东改革开放十年的经济建设历程,勉励闽东的干部群众:

  “闽东的贫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使闽东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重任;而临海朝洋的地理环境、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又使闽东面临着发展战略的考验。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这双重任务,使闽东的工作更加艰巨亦更有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闽东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闽东的变化,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令人炫目的变化,而是凝聚着全区人民心血的渐进、累积式的变化,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今后闽东的发展,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

  “滴水穿石”从此成为闽东精神的核心内容。

  1989年4月,在全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用“滴水穿石”精神,来指导经济工作。

  1989年5月,他在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宣传“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闽东人民的信心。谈到宣传工作“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问题的主流,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时,他说:“我把十年的成绩称之为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先进地区相比,目前我们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工作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绝非‘事事不如人’,闽东人有自己的许多长处”,“今后要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闽东十年改革的成就和我们的优势,让外界更多地了解闽东,让闽东干部和群众全面、正确认识闽东,从而振奋精神,增强开发闽东,振兴闽东经济的信心。”

  1989年11月,在地直机关学习贯彻省委四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大会上,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树立“滴水穿石”的精神。他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经济。”

  他不仅提倡用“滴水穿石”精神做好经济工作,还强调把“滴水穿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89年12月,习近平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讲道:“我们要在脱贫致富的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每一个人都要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滴水穿石、锐意进取、无私奉献。”

  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标志着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渗透在整个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现代文明与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的精神愚昧相决裂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向纵深推移,必将遇到新的阻力,激化各种矛盾。因此,“扶正祛邪、去伪存真、惩恶扬善、褒美贬丑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特别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如同积硅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又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

  1990年1月,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作《坚定方向,艰苦奋斗,满怀信心,再创宁德地区工作新业绩》的报告,指出:“我区发展经济只能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的辩证思想,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幼稚思想、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努力养成在任期内留下长劲和后劲的广阔胸怀,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振兴闽东经济。”

  这次会议上交流的典型材料汇集成册,呈送习近平审阅,他欣然为集子题名《滴水集》,并作序。

  在《滴水集》序言中,他这样阐述:

  “滴水可穿石。改革开放的十年,闽东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它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体现着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获取成就和推动变化的过程中,闽东人民的先进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当中,有靠勤劳起家、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有精明开拓、活跃在商品经济舞台上的企业家;有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的山村女教师;有把穷山村引上致富路,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的‘战斗堡垒’等等。在他们身上展示了‘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

  “滴水聚成的涓涓细流,将汇成江河奔腾向前。《滴水集》的汇编,旨在讴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通过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的典型示范作用,将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推动闽东各项工作的巨大力量。”

1990年4月,习近平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引领下,围绕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连续出台,各级干部群众思想稳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热情持续提升,宁德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大气候,经济建设稳步推进,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问题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四下基层”形成了风气。粮食总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脱贫致富取得新进展,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持续、稳定、协调的良性运行轨道。

  1990年5月,在给宁德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习近平用“滴水穿石”精神和大家共勉:“我们在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应该看到光明和希望,应该看到闽东的发展优势,看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有广大干部群众的‘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他说,“正是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闽东是一片深情的土地,闽东有一批兢兢业业的干部,有可爱可敬的人民。我对闽东的发展是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闽东精神’将会发扬光大,将会把闽东的各项工作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习近平调离时,得知《人民日报》有一篇关于闽东脱离贫困线的报道。他清醒地意识到:“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摆脱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同时,他也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闽东跨越了这一条‘贫困线’,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

   二、“滴水穿石”的精神意蕴

  1990年3月,习近平写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由衷赞叹“滴水穿石”的精神,全面表达了闽东的发展需要“滴水穿石”精神,高度概括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意蕴。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他将“滴水穿石”精神喻之于人,赞美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他以“滴水穿石”精神喻之于事,显示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我以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我们正在从事的经济建设工作,必然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是迎难而上,还是畏难而逃,这就看我们有没有一股唯物主义者的勇气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就什么也别想做,什么也做不成。但仅有勇气还是不够。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在他看来,闽东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就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她的发展总要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如果我们一说起改革开放,就想马上会四方来助,八面来风,其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我们一谈到经济的发展,就想到盖成高楼大厦,开办巨型工厂,为追求戏剧性的效果而淡漠了必要的基础建设意识,那终究会功者难成,时者易失!”

  因此,他明确提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滴水穿石”内涵之丰富、寓意之深刻,已远远超出了事物本身:“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敢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三、“滴水穿石”精神在闽东发扬光大

二十多年来,在“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引领和激励下,闽东儿女立足实际,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咬定目标锲而不舍的韧劲、百折不回顽强拼搏的斗志,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打基础、强配套,闽东人民终于初步实现了“三大梦想”。2000年11月实现撤地设市,现在宁德中心城区已经初具规模,功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是建市之初的三倍。2009年9月温福铁路投入运营,以沈海高速、温福铁路、宁武高速为标志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使宁德实现了从山区到沿海的“华丽转身”。2007年,宁德市委提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构想,2008年上升为省委、省政府决策,2009年进入国家规划,促进了宁德发展向海洋拓展、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使宁德由全省边缘地区向对接长三角和对台合作的战略前沿转变。这些发展变化就是闽东人民二十多年发扬“滴水穿石”精神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当前,宁德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干部群众正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奋进,全面深入实施环三规划、建设“六新大宁德”,推动宁德新一轮发展。

2010年9月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闽东。

  故地重游,闽东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习近平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当年讲的闽东人三大梦想:一是闽东建市,十年前就实现了。二是温福铁路通车,今天我们坐上了。三是三都澳的开发,现在是大开发。”在接见宁德市党政班子时,他说:“我和闽东的联系至今就没有断过,宁德的滴水穿石现在已经见到了效果,就是靠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不断去探索。”

二十多年来,“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作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始终在宁德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始终是振兴闽东的力量源泉和动力。今天,面对“承载新梦想、实现新跨越”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坚信,“滴水穿石”精神也必将继续鞭策和鼓舞闽东人民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打造“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