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闽东之光》导读------弘扬闽东之光 建设区域文化
2018-01-08 10:15 伊漪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深刻指出“文化建设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国家而言是如此,就一个地区而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幸福,也离不开文化建设。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期间,对文化建设就具有站位很高的战略思考。《闽东之光》相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和方略。结合研究习近平当时有关文化建设的文章、讲话、批示、工作部署等,有助于领会和把握《闽东之光》丰富深刻的内涵。

“闽东之光”,是习近平对绚丽多彩的闽东文化的形象比喻。他倡导弘扬闽东之光,为了增强闽东人民的自信自尊,激发脱贫致富的蓬勃动力;他推动传播闽东之光,目的是让外地的人们更深更全面地了解闽东、向往闽东、热爱闽东,促进闽东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增强与外界的交流融合。

一、习近平坚持文化建设的战略性

习近平在专题文章《闽东之光》、《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以及关于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关于文化机构设立、关于地方志工作等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都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工作的战略性地位。习近平同志认为,文化建设,对内表现为培育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对外表现为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闽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把文化自信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他说:“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渡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闽东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闽东脱贫致富的同时,习近平丝毫没有忽视和放松文化建设,而是“两手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习近平指出,我们承认闽东穷,穷是一种压力。压力可以令人清醒,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压力也会使人“很容易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因此,他要求“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动力”。他强调闽东人要知我闽东,爱我闽东,建我闽东。他激励闽东人民深刻认识闽东文化的“光彩”,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化“贫穷”的压力为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期间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阐述,体现了他的战略思考。这些思想,与“十八大”提出的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一脉相承,有着精神实质的高度一致性。

二、习近平突出文化建设的丰富性

习近平谈文化建设不是抽象、笼统的“文化”“精神”,而是有着具体、丰富、生动的内容。他指出,闽东文化的“闪光点”很多,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一是灿烂的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区域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社会心理是历经千百年历史汰洗、沉淀的文化财富,对生活于这个区域的人们的文化性格、行为特征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习近平深刻指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他说,“闽东的灿烂的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二是绚丽的闽东山水文化。闽东山海交融,山青水秀,风景壮丽,这是闽东文化的又一个闪光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连绵青山培育闽东人纯朴沉稳的性格,浩瀚大海铸造闽东人宽广开阔的胸怀。而美丽的山山水水又吸引着八面来风、四方宾客。在习近平的倡导、组织下,由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省文联、中共宁德地委联合创作录制了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并具有娱乐欣赏性的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有风光画面,有歌曲,视听结合,情景交融,雅俗共赏,形成一个闽东风味”,成为闽东的一张闪光的名片。音乐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向全国展示了闽东发展的形象,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宁德这片充满神奇魅力的土地。三是独特的畲族文化。畲族文化是闽东文化独具魅力的闪光点,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他指出,“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畲族文化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闽东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闽东地区可以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畲族文化“不仅是畲族人民自己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份宝贵财富”。习近平要求“要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保护和传承畲族的语言、服饰、风情、艺术等文化元素。要营建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推动下,宁德畲族博物馆、畲族研究会、畲族歌舞团、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先后建设、成立或举办。四是宝贵的老区红色文化。闽东是革命老区,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文化也是闽东文化的一个闪光点。习近平认为“闽东的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无数先烈留给我们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倡导广大群众“在脱贫致富的事业中,不断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在习近平的亲自关系、支持下,“闽东革命纪念馆”于1989年7月1日建成开馆,成为承载红色文化的一个平台,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五是抓紧机遇脱贫致富的实践奋斗精神。闽东人民在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实践历程中培育、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体现出顽强坚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这正是改革开放事业中必须发扬光大的文化精神。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他十分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闽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习近平注重“以古为鉴”,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建设现代文化。因此,他高度重视地方志资政育人的作用,除了自己批阅闽东的地方志之外,对修志工作做了重要的部署,要求把修志当作一项德政、善政来实施。

三、习近平强调文化建设的群众性

习近平指出,“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必须具有群众观点,从群众的立场出发。因此,“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没有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从体现,宣传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落实”。他强调文化建设一要有群众性,不搞脱离群众的形式;二要为群众喜闻乐见,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三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四要少花钱,多办事,讲效益。

这一思想观念,体现了习近平的群众观点,与党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文化建设方针高度统一。

四、习近平注重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习近平不仅强调文化建设内容上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在闽东大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关注和支持闽东文艺团体的改制,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事业。鼓励设立“文艺创作基金”采取“以文养文”的方式解决文艺经费不足的问题。他还支持文艺团体与企业结合,个人承包经营演出团体,社会集资办画院等等改革尝试。这在我国还未出现“文化产业”概念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受到省文化厅的重视和好评。

习近平对文化建设的改革不主张大刀阔斧、一蹴而就。在思想方法上,他追求一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境界。他说,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现代文明与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的精神愚昧相决裂的过程,……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因此,这“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

五、习近平重视文化建设的全面性

习近平不是就文化抓文化,不仅对文化本体的内容、形式有深刻的思考,而且对文化建设有关的方方面面都认真关注,他对文化机构、人才队伍、文化阵地的建设都给予了深切的关心和大力的支持。

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机构配置、群众团体组织的建立十分关注,多次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关心和支持地区文联的组建;制定吸引、培养文艺人才的地方政策;主持了闽东报的复刊;筹划建设了畲族文化博物馆、闽东革命纪念馆等等,为弘扬和传播“闽东之光”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习近平关于闽东文化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倡导的文化精神以及有关文化工作的思想和方略,进一步将“闽东之光”这一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发扬光大,为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宁德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