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提倡“经济大合唱”》 导读
2017-11-16 10:12 关思甲 

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8年,国内经济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矛盾加剧,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只有沿袭十三大深化改革的主基调,经济形势才能稳定下来,《提倡“经济大合唱”》(同年9)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提倡“经济大合唱”》发表距今已过26年,但这一文章所蕴含的一些经济思想却意义深远。

一、主旋侓——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下,要使国家繁荣富强,“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方向性问题,既是经验,也是历史教训,因为脱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国家就会倒退,民众就会受苦,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经济建设包括经济发展及其依赖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包括供求总量和经济结构,供求总量具体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或者说经济建设内涵丰富,既有经济增长量的要求、也有经济结构质的要求,还包括经济发展所受到的环境约束(或激励)。所以文章中强调的是经济建设,而非经济增长,含有科学发展的底蕴。“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提法同样既是经验、也是教训,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一理念已经背离当代中国的国情。

二、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制度创新是必要条件——“经济大合唱”

《提倡“经济大合唱”》用了三个形象而又富有逻辑的比喻,来阐述“经济大合唱”。音乐中,主旋律是歌曲的主体,也是歌曲的灵魂。体育中,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美术中,“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从文风形式上看,这三个比喻所用笔墨逐次递减,到美术比喻只用一句;运用传统的音体美三种形式,逻辑严谨。从表达内容上,深刻地反映了经济建设出现的问题¬——各组成部分不协调,以及为之解决的方法——“经济大合唱”,即团队精神。经济建设中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最重要的是制度约束,要实现“经济大合唱”,也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全文从三个层次阐述这一理念。

第一,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 “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地方的总指挥就是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这两句阐述的是地方政府、党委与所属职能部门、所属企业的纵向关系。

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乐器各异,声部不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这一句对当今地方政府、党委与所属职能部门的关系也适用。但对于现在大都已成为独立核算法人企业的国有(或集体)企业来讲,时过境迁;除公益类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外,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表现为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经济建设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整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在经济领域意味着政府应该抓住国民经济(不是宏观经济)、放开微观经济,国民经济要有规划、微观个体要靠市场,微观主体必须在国家规划范围内进行利润最大化生产。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自然条件迥异、东西要素禀赋悬殊,同时又有历史遗留的二元经济问题,单纯靠市场是解决不了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的,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规划,这是国情决定的。因此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将计划经济的作用绝对夸大、市场经济的作用绝对弱化的思想已经不合时宜,但将市场经济的作用绝对夸大、经济规划的作用绝对弱化的思潮是也一种错误。

同样在欧美等成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变迁也说明片面地强调市场、忽视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经济大萧条(1929-1933)后,排斥政府的市场经济对政府规制的需求成为刚性,“在凯恩斯革命后政府管制不仅从无到有,而且日趋强大”,政府规划的范畴逐步扩大、地位日益增强、作用越发显著。所以国民经济没有政府这支有形的手是不能健康发展的。

上述的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研究对象,单一的地方政府及其内部关系、单一的企业及其内部关系、单一的家户及其内部关系都是如此,都是整体与部分的集中、自由辩证关系。

第二,……“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地方的总指挥就是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否则,党委一个调,人大一个调,政协一个调,政府又是一个调,“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个地方的“歌”肯定唱不好。这两句阐述的是地方强力部门间的横向关系,表明经济建设中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也必须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不开的,地方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苏南模式,从时间、空间二维遍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由短缺走向过剩。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地方权力机关间的关系不仅“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且地方政府权利扩张,一股独大。作为地方人大的代理人,但却对上层政府负责,因此漠视地方人大,权利边界扩张已经触及一些制度禁区,凡负面清单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做,甚至违法行政。结果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地方债务平台髙筑、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甚至滋生大量腐败。

因此加强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地方司法的执法职能,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司法权利辩证统一的模式,权为民所用,“经济大合唱”才能真正实现,因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制度红利的结果,而经济制度的变迁受政治制度制约——这也是中国制度的一个特色。

第三,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 “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地方的总指挥就是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否则,党委一个调,人大一个调,政协一个调,政府又是一个调,“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个地方的“歌”肯定唱不好。还暗含制度变迁的唯物辩证法——螺旋性上升。

各自为战需要强力部门的统一协同,强力部门又各自为战,需要更高一级强力部门统一协同……直至中央政府的统一协同。

统一协同也必须内化于制度之中,才能形成硬性约束,或者硬性激励。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中央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中层地方政府扩散型制度+民间需求诱致型制度三者的统一,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不是三种制度独立的单向演进,而是共生的关系。

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果,因此在中层地方政府扩散型制度发生蜕变(重虚拟、轻民生)、民间需求诱致型制度畸形(重投机、轻创新)之时,中央政府强力主导制度供给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顶层设计,以改革促发展,推动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企业向智造型转变。

 

 

思考题

1、《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有什么样的写作背景?

2、《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一辩证理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