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摆脱贫困”的主政方略
2016-11-05 21:41   admin

郑常鳜 王 强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主政期间,以加速地方经济建设、摆脱贫困状况为工作的主要目标,结合宁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脱贫离不开思想意识的脱贫,扶贫先要扶志,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有弱鸟先飞意识与滴水穿石的精神。扶贫工作离不开改革开放,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要把教育抓好。贫困地区要立足于地方实际,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要寻找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对廉政建设不能有所松懈。

关键词:扶贫工作;观念转变;改革开放;教育发展;精神文明;廉政建设

回顾过去,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6.6亿贫困人口脱贫。这被世界银行称之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但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摆脱贫困依然是许多落后地区未来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

一直以来,习总书记始终关心扶贫工作,心忧落后贫困地区百姓生产生活,体现了他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习总书记多次来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始终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关心贫困百姓生活、始终牵系扶贫工作的推进,体现了习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阐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同志曾在贫困的福建闽东地区工作,闽东地区在历史上向来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断裂带,其发展程度一直落后于周边各县市。虽然坐拥地处沿海这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区位优势,但受制于其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宁德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南北相邻的几个兄弟城市来说,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针对经济落后的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问题,多次带头下基层走访、调查,结合宁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脱贫工作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一直强调要改变闽东地区的落后面貌,首先需要树立起新的观念与意识,经济脱贫的实现离不开思想观念上的“脱贫”。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1]P8

(一)如何正确看待贫困

贫困地区的人们应当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贫困”这一问题。“穷”的压力一方面促使人们思变与前进,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我们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1]P68因此落后地区的人们除了承认自己的落后之处外,也要能够看到成绩,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才能有利于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道路。

(二)“弱鸟先飞”意识

习近平同志在来到宁德上任之后,马上走遍了闽东的九个县市,并对毗邻宁德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进行了调研,并在这之后提出了“弱鸟先飞”这一理念。

从外部客观条件来看,宁德交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确实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弱鸟”。但习近平同志认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越是“弱鸟”,越是要有“先飞”意识。

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对于如何实现“先飞”进行了阐释,而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改变。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人们首先要在思想上摆脱“等、靠、要”等习惯,要有“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意识,要敢于跳出老框框来思考问题,在精神层面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要有信心。

对于贫困地区希望国家政策扶持这一问题,习近平同志辨证的指出“一般来说,关照多一点总不是坏事。这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有必要摆正一个位置: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我们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1]P2而且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1]P3

(三)“滴水穿石”精神

如果说“弱鸟先飞”意识是经济落后地区开展脱贫工作时要首先树立的一种观念,那么“滴水穿石”精神则是脱贫工作中人人所需要时刻坚持的一份信念。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作时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置身其中的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而不是将脱贫工作视作自己仕途飞黄腾达的终南捷径。

习近平同志在其《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经济比较落后地区来说,她的发展总要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而具体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来,则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1]P57—59

贫困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脱贫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同时也“反对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

二、改革开放与扶贫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曾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进行过总结:第一,开放和扶贫有一定差异,具体地表现在两者都有自己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所以必须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第二,开放和扶贫彼此融合,所以我们提倡的是,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第三,开放和扶贫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所以我们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1]P97

具体到闽东地区的开发工作,应该注意四点问题;第一,不要盲目照搬特区的做法,而应该改依托现有城镇,走内涵式开发区的路子;第二,加强闽东的软环境建设,简化手续,降低费用,防止政出多门,拖拉扯皮;第三,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业务和对外贸易;第四,把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用具有闽东特色的资源来增强对外的吸引力。闽东的扶贫工作要贯彻改革精神,扶贫资金不能够搞撒胡椒粉,而是要用来增强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把扶贫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但是在开放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图虚名讲实效,不能为开放而开放”。[1]P97-98

三、经济脱贫与教育脱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更是日新月异,节节攀升。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中国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贫困地区,不但经济上落后,教育发展上也滞后于那些经济发达地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职期间指出,真正的摆脱贫困,不但应该是经济上的脱贫,也应该是教育上的脱贫。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有着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从业人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作,受限于地方财政的薄弱,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通常也十分落后;而教育水平的落后,反过来亦影响了当地经济的顺利发展;于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形成了一个“贫”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P173

闽东地区虽然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历史上文教之风亦颇盛,但由于地方经济的长期落后,其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较为落后,在整个福建省中处于一个极为靠后的位置。

习近平同志认为像宁德这样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要存在着教育事业受财力掣肘、农村教育急需重视、教育落后面相当宽广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贫困地区办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经费不足。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在经济建设中,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贫困地区因为政府财政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必须走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调动各级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1]P176

另外贫困地区办教育也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张的需要。以闽东这样的贫困地区为例,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农、林等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地方教育的发展也要侧重于与当地产业相结合,做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服务于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双向互补的共赢局面。

同时,除了发展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等传统基础教育外,也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轻视技术教育的倾向。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工业与农业对于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完善后,一方面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于高水平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当地的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时,再次强调“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要把教育抓好。”

四、脱贫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脱贫工作不但要注意经济上的脱贫,更要在观念上摆脱贫困。脱贫致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说明经济建设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反过来,社会风俗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荀子·王制》中亦强调要“广教化,美风俗”。因此作为贫困地区,面对经济落后的局面,不应该坐等经济发展后再着手精神文明建设,而是要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同时开展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双项脱贫。

贫困地区要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需要立足于地方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样,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滴水穿石”精神也同样适用于此。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要脚踏实地,避免好高骛远,提出一些看似漂亮,实则虚无缥缈,令人无从下手的空洞口号。要立足于多办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负担。应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1]P157-158

五、贫困地区的工农业发展

(一)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要走“大农业”的道路

脱贫工作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道路。贫困地区多是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因此脱贫致富工作的关键在于一个“农”字。“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发展,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13亿多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最大命题。正如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不能将“农”单纯的视作劣势,而应该认识到“农”是一种地方特色,也可以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优势。当然传统农村中的那种小农经济应该改变,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宁德要发展“大农业”。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对于“大农业”的阐释是“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而“‘吃山’,要抓好林、茶、茶、果”,而“‘念海经’除继续抓海洋捕捞外,滩涂养殖也要挖潜力,提高单产”。

(二)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农业发展需要也离不开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大农业”的思路是离不开以工补农和以工促农,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投入需要工业为基础;同时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农夫产品消费市场的形成也离不开工业作催化剂。

贫困地区的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寻求好自己的立足点。

首先要立足于“土”,要具有地方特色气息;其次要立足于“农”,为大农业服务;第三要立足于“特”,作为贫困地区的企业,先天条件不足,因此要做到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市场“夹缝”中生存与发展;最后要立足于“外”,要将产品销往外面的宽广市场。[1]P133—137

六、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

宁德地区是畲族聚居地区,由于种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这些老少边穷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是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并举,走出一条具有畲族山区特色的市场、技术、资源相结合的开发路子。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六期上对福建省宁德市福鼎磻溪镇赤溪畲族村作重要批示。批示内容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经过30年“输血”式帮扶到内外联动“自我造血”式精准扶贫开发的转变,“中国扶贫第一村”传来喜讯:赤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1674元,村财收入从无到有,2014年收入25万元。

七、廉政工作与脱贫

脱贫致富的一个工作重心便是发展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滋生腐败;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便强调要在扶贫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各级党政人员的廉政建设工作。脱贫必须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1]P27

贫困地区物质条件较为艰苦,因此越需要党员干部们胸中要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情怀。当干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讲奉献,就是讲服务。“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同时还要有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追求。只有立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才能做到“弱鸟先飞”,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够有“滴水穿石”的毅力。

党风廉政建设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种种歪风邪气不但在思想上会腐蚀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也会在经济上直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扰乱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有利于排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郑常鳜 宁德师范学院思政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 强 宁德师范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博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