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心系群众”的爱民情怀
2016-11-05 21:41   admin

陈新柯

摘要:《摆脱贫困》是习近平的第一本文集,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习近平的爱民情怀。爱民情怀是习近平早期思想最根本也最感人的精神内核,是在红色家风的熏陶、独特经历的磨练、正确理论的滋养下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学习研究习近平爱民情怀对我们做好当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系群众;爱民情怀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于1992年发表的《摆脱贫困》正是这样一部政论文集。该书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清晰地反映了他主政闽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系列见解和举措,集实践性与人民性于一体,寄托着习近平一以贯之的“心系群众”的爱民情怀。本文力图结合习近平的早期经历,分析影响习近平爱民情怀的形成的思想根源,提炼和把握丰富内涵,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爱民情怀形成的思想根源

习近平爱民情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红色家风的熏陶、独特经历的磨练、正确理论的滋养等三个方面。

(一)红色家风的熏陶

习近平出生于一个红色革命家庭。其父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78年到1980年,曾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是最早向中央提出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设想的领导人之一。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习仲勋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家的风范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教融为一体,对家人既关爱备至又严格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正是由于习仲勋的严格教育以及家庭的耳濡目染,他的子女都自立、自强,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二○○一年十月十五日,家人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八十八岁寿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而缺席,于是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希望自己要从五个方面继承和吸取父亲的宝贵与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信中还特别提到“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二)独特经历的磨练

习近平生于1953年。在到宁德工作之前,习近平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为一个高干子弟,他本可以坐在先辈的功劳簿上“潇洒”一生。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了另一面。由于“文革”期间父亲被打倒,1969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就被迫前往陕北插队,与百姓有深切的接触,他说,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1974年,习近平加入中国共产党,群众说“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入党后不久,习近平被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习近平进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插队时间长达7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历任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等职,1988-1990年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

在习近平早期的工作中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一切都为了增进群众的福祉。在宁德的工作经历尤其如此。宁德,俗称闽东,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也是全国土地革命斗争时期的18块根据地之一,面积13452平方千米,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1999年11月,设立地级宁德市。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偏少,再加上干部群众思想不解放、经济封闭底子薄等原因,使得闽东成为我国漫长黄金海岸线上少有的成片贫困地区,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闽东户籍总人口2742869 人,地区生产总值201119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 财政总收入14599万元, 财政总支出29610万元,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7.3%。习近平于1988年至1990年任宁德地委书记。他通过调研掌握了闽东的情况,听到了人民的呼声。他认识到,“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闽东所属的9个县,有6个县被省里列为贫困县,51个乡(镇)定为贫困乡,占乡(镇)总数的43.22%。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怎么办?时值壮年的习近平坚定的挑起了这副重担。习近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实践历程,承载起他的爱民情怀。

(三)正确理论的滋养

习近平国学修养深厚,善于学习和掌握古今中外政治思想的精华,尤其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并受到它的熏陶与影响。习近平喜欢读的书有《诗经》、《春秋》、《礼记》、《管子》、《史记》等古代优秀典籍,讲话行文中时常引用古代贤哲的名言警句,而且是根据实际需要信手拈来、引人深思,其中不乏论及爱民亲民方面的内容。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等等。

习近平还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实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组织路线;二是群众路线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三是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有着极强的党性观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工作之余还主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使得习近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种本能。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频繁提到“人民”、“群众”、“老百姓”等词语,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习近平爱民情怀的主要内涵

爱民情怀是习近平早期思想最根本也最感人的精神内核,“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工作依靠人民”。这是习近平爱民情怀的真实写照。根据《摆脱贫困》中反映出的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感、所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他的爱民情怀。

(一)认识群众—知民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民首先要知民。习近平引用古人的话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习近平对人民的理解是全方位的。

1、他富有同理心,从人的本质出发,理解人民生存、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理解人民的冷暖疾苦。他理解“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 他重申邓小平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民跟着共产党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在落实政策过程中,他看到群众的个体差异和民族差异,他说“由于群众中个体的教育水平、觉悟程度、工作岗位、地域地理、年龄层次等等因素的不同,‘春兰秋菊不同时’,其看法、主张与我们党的看法、主张可能会产生距离,出现差异。”“比如,招工、招生的比例是否得当,对民族风情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是否尊重等问题,少数民族群众要敏感得多。”

2、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党员、领导干部,他还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和理解群众。一方面,他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真理出发,提出“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他也客观的看到当时闽东群众保守落后的一面,他说,“千百年来农民与土地圈守一块,自给自足,备受自然经济的束缚,使农民难以投身到商品经济生活中来。他们有的宁愿一家老小蜗居在有限的土地上,‘脸朝黄土背朝天’,而不敢去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寻找新的经营门路;有的宁愿画地为牢不想开展经济横向联合;有的‘种田为吃粮,赚钱为盖房’,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思想。”还说,“无论是创办实体,还是从事流通,都要求劳动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村现有的农民素质显然是不适应这种要求的。”

(二)尊重群众—重民

跟传统民本思想名为民本实为君本和官本的本质不同,习近平真正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的位置。

1、尊重群众的选择。对于为群众办实事,他提出要“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努力为他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

2、尊重群众的评价。他要求,“对于人民群众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以推进当前工作;对于不正确意见,要分别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教育。现在,有一些同志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更不愿作自我批评,甚至向提意见的群众“戴高帽”、“穿小鞋”、“揪辫子”、“打棍子”,这是党的纪律绝对不允许的。

3、尊重群众的监督。他指出,“既然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应当而且可以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敢于公开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有力量的表现,也是我们实践自己宗旨的具体表现。”

4、尊重群众的权益。他说,“我区农民代表比重大,他们文化程度偏低,居住村落分散,活动困难,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权,提高代表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要使代表不但在人代会期间有活动,而且在会前会后也参加活动。”

(三)教育群众---育民

围绕人民群众地位的提高和利益的实现,习近平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领。

1、重视群众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他看到“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乡镇企业、县级工业亟待崛起,也存在诸事齐备、只缺人才的忧愁。”他强调,“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针对闽东当时文盲面还相当大的现实,他强调“扫除文盲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年扫一点,几年扫一片。”“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2、重视群众政策水平的提高。提高群众政策水平的是领导和引导,他强调,“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他要求,“要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他强调新闻工作在提高群众政策水平中的导向作用和释疑解惑作用,强调“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长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对于群众中存在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新闻媒介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沟通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这一部分人民群众与那一部分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来,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上来。”

3、重视群众道德素养的提高。他意识到,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道德的冲击,群众的道德素养将面临新的考验。他强调,“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政策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产主义道德轨道上来。”

(四)联系群众—亲民

作为后来者,习近平同古代贤哲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认识到亲近爱抚民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在工作中极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1、从感情的角度,他对闽东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闽东是一片饱含深情的土地,闽东有一批兢兢业业的干部,有可爱可敬的人民。”“老区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党的感情最深,他们奉献的多,索取的少。”他引用古人的话“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强调“古人尚知如此,何况共产党人?”他认识到闽东人民的生活比较艰苦,强调“这就更需要我们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从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角度,他提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我们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3、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角度,他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40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

4、从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角度,他强调,“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从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的角度,他把密切联系群众看做是干部的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五)造福群众—为民

习近平认为:“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此,根据闽东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把落脚点放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

1、在宏观层面,他强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他提出,闽东经济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改革开放与扶贫、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等六个关系。他主张,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来发展经济。他对发展农业、工业以及少数民族经济都有明确的思路和要求。

2、在微观层面,他强调,“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他说,“‘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他倡导建立“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帮助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

3、在为经济建设、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环境的层面,他力主保持稳定、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他强调“珍惜稳定局面”,强调“安定方能兴邦益众,动乱则将祸国殃民”。他提出,“要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的精神文明,就需要立足于闽东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

(六)依靠群众—靠民

习近平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是身体力行之。

1、尊重群众的力量。他看到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指出,“闽东的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他提出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实现闽东的脱贫致富,“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

2、尊重群众的智慧。他说,“归根到底,书本知识只是一种间接的知识,来源于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他提出,青年干部“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

三、学习研究习近平爱民情怀的现实意义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的第一本文集。十八大以后,各方面对该书的关注度日益升温。我们现在学习研究书中所反映的习近平爱民情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习近平爱民情怀是习近平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与其个人经历、学养以及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正在从事的事业息息相关。领袖人物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的思想体系也逐步形成。相信随着他所领导的党和国家发展进程的推进,这个思想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我们清晰的看到,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和中央总书记时对人民群众问题的论述有许多相似相同之处,最明显的特点是,“以民为本”的核心始终如一。可以说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体现的爱民情怀是其十八大后爱民情怀的雏形。对《摆脱贫困》中体现的爱民情怀的学习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共产党当前治国理政方略的形成及未来走势的理解,推进党的思想史的研究。

(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意愿、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从这两年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四风问题”的情况来看,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其根本原因是对人民群众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服务本领缺乏,能力不足。应该说,这些问题经过整改得到有效控制,但从根本上彻底清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风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群众的态度问题。习近平在闽东的做为为此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尽管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时代、环境、条件与习近平在宁德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为党、为国、为人民的目标是一致的。学习研究习近平《摆脱贫困》中体现的爱民情怀,进而学习他的群众观点、群众工作方法,对于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只要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像习近平当年在闽东一样“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党的事业将无往而不胜。

(三)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宏观政策由刺激增长转向区间调控。为此,中央做出了“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新常态化过程中可能伴生新矛盾和新风险,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而这场改革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它的动力来自人民、智慧来自人民、信心来自人民。这就需要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各个阶段,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新态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作者简介:陈新柯 宁德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

[2]贾巨川:《习仲勋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3]姜朝晖.《略论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刘形,张等文.《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