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习摆脱贫困
 首页  活动要闻  理论研究  学习导读  在线阅读  热门文章  图片集锦  学院主页 
  活动要闻
我校在福建省2017年省级教学成...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次学生代表大...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一行莅校调研...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莅校督查秋冬...
我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走访调研
校领导带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宁德师范学院优秀教师风采
  在线阅读
【学习强国】宁德师范学院举办...
【人民网】多地开展“互联网+”...
【中国教育报】党旗在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当鼓“气”
习近平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闭幕
世界海洋日,感受习近平建设海...
守护美丽中国,习近平在行动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 ——深入基层,把心贴近人民
2016-11-05 21:41   admin

林秀椿

摘 要:习近平同志主政闽东期间首创“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本文探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形成、内涵和现实意义,总结该制度在闽东的践行和传承。

关键词:习近平;四下基层;基层;群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闽东是福建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面对当时闽东的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创“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在他的亲自带领和倡导下,“四下基层”制度在闽东蔚然成风,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密切,闽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下基层”已成为闽东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成为闽东摆脱贫困的重要法宝。

一、“四下基层”的形成

(一)基层历练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在那里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才离开,整整7年时间[1]

七年的上山下乡让习近平同志深切了解到中国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景象;七年的插队经历形成了他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七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人民的深厚情谊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阶段,插队以后我们的所知所获得到了升华和净化,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谙熟民情,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2]正是习近平同志多年的插队经历,基层理念才深植于他的思想深处。

(二)实践准备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就任宁德地委书记。上任三个月,习近平同志就深入全区九县实地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文稿《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想》。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习近平同志把贫困地区发展最根本的条件归纳为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他指出,各级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

1988年12月20日,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举办,习近平同志同群众面对面,受理问题86件,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当晚的总结会上,他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一个被干部 称为“服务日”“公仆日”,群众称为“连心节”的日子,由此诞生,每月20日成为宁德三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

(三)正式提出

习近平同志指出“1988年底,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改进领导作风。后来,这个提法具体化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我说这是党性观念增强了,修养提高了。”[3]P43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四下基层”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3]P209

(四)率先垂范

“四下基层”制度建立以后,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带领宁德地委委员和行署副专员轮流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县与当地党政领导一起接待群众来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和政策宣传,立足于解决问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去得最多的地方;群众,在他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百姓的安危冷暖,习近平同志始终记挂在心,访贫问苦成了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进下党乡”是习近平同志心怀百姓的一个真实写照。

下党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处,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1988年初才建乡,是当时宁德地区四个省定特困乡之一。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赶早带着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20多人乘坐中巴车从寿宁县城出发,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然后,他们再徒步艰难跋涉前往7.5公里外的下党乡现场办公。一到下党,习近平同志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开展调研活动。乡政府没有办公场所,就在鸾峰廊桥上现场办公,决定支持下党乡水电建设资金40多万元,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习近平同志一行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直到晚上8点左右,他们才回到寿宁城关。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此次下党之行。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4]

二、“四下基层”的内涵

“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质是向群众学习、求真务实,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四下基层”把树立群众观点、宗旨意识与转变工作作风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地贯彻。”[3]13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由一般号召到面对面宣传,着力教育引导、组织动员群众,有利于释疑解惑,让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坚持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真正实现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调查研究下基层

“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3]P14习近平同志强调,“书本知识知识一种间接的知识,来源于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3]P34“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3]P14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调查研究下基层是从机关大院到基层一线,着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正确主张和科学决策只能“从群众中来”,只能来自群众的伟大实践。“调查研究下基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动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之中,努力获取那些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习近平同志通过多次深入农村开展调查,富有远见地提出“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这一重要的思想。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下基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使领导干部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6]

(三)信访接待下基层

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非常重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并把信访工作作为切入点,强调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他倡导“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3]P61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对于人民群众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以推进当前工作;对于不正确意见,要分别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教育。”[3]P63这样就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实现了信访工作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了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指出,“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准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

(四)现场办公下基层

“我们提倡各级领导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3]61通过现场办公下基层,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仅增进同群众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助于解决经济建设、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既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又力推“马上就办”,首创机关效能建设,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主动放在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他曾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现场办公下基层打破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障碍,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场办公下基层”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提高了办事效率,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6]

三、“四下基层”的现实意义

(一)“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脱离群众,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P208。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指出:“领导者的修养,第一条就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这个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其他都无从谈起。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3]P43感情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动。

下基层就是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四下基层”将干部从机关里解放出来,迈开脚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通过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坎,来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到社情民意了然于心,基层情况心中有数,和群众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它的实质是向群众学习、求真务实,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民忧办实事的思想内涵。“四下基层”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而习近平同志把它称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

(二)“四下基层”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效办法

“在闽东,提倡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基层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我们到基层去倾听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P209“四下基层”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到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去,疏导群众情绪,协调矛盾纠纷。领导干部深入到问题大矛盾多的地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全力化解民忧民怨,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及时把问题与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四下基层”是把“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掌握群众的需求”作为责任义务,将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使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发动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从而把下基层的过程变成团结群众、凝聚民心的过程。

(三)“四下基层”是促进工作作风转变的重要方式

各级领导到群众中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和熟悉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这种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弊病。[3]61习近平同志从自身的阅历中提炼出“为官四要”、“青年干部四忌”等重要的从政感悟,并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他认为领导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四下基层”使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摆脱出来,打掉“官气”、放下架子,在与普通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验到百姓的酸甜苦辣,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有助于克服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地址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推动党风政风改进,维护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

(四)“四下基层”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措施

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办事拖沓往往会贻误大好时机,酿成许多严重后果。“四下基层”通过走进群众的“家门”,打开群众的“心门”,听到群众的“心声”,继而听到真实的舆情,听到为政的得失,听到不打折扣的批评,在第一时间掌握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发现人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设身处地为老百姓办好事,早办事,办成事。

四、“四下基层”的传承

二十多年来“四下基层”在宁德传承不断,随着探索与创新活动的开展,“四下基层”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创造了许多鲜活形式与方法,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从山沟沟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改造、世世代代以船为家的连家船民上岸,到宁德首创的极贫困村整村搬迁的“造福工程”,每年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成为宁德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写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四下基层”制度,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切实转变干部队伍作风,着力构建党政机关和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2012年2月,宁德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决策部署,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拓展延伸为“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2012年3月,宁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实行每月“无会周”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群众,抓落实促发展[7]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在“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时间上保证、行动上自觉,才能丢掉“官气”,沾上“土气”,承接“地气”,集聚“人气”,才能真正做到在深入基层中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切实把基层的事情办好。

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四下基层”是一项固本强基,锤炼干部,为民务实,贴近群众的创新性工作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有效办法;是来之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新举措。这一做法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内涵,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和巨大生命力。

作者简介: 林秀椿 宁德师范学院党委宣传理论新闻科副科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7年知青插队岁月http://news.ifeng.com/a/20150214/43177244_0.shtml

[2]2004年习近平专访:我是延安人.延安电视台。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回荡在民心的动人乐章——习近平同志关心寿宁县下党乡发展建设今昔纪事.闽东日报,2014年6月25日。

[5]尤权:坚持“四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人民日报,2013年05月21日。

[6]“四下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人民日报,2014年06月13日。

[7]坚持不懈“四下基层”,

http://www.dangjian.cn/xcgz/dfxcgz/201208/t20120814_804456.shtml。

关闭窗口